
附件:2
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
规划课题申报表
( 2019 年度)
课 题 名 称 学校、家庭、社会结合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姜海军
负责人所在单位(公章) 长春外国语学校
填 表 日 期 2019年4月
吉林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
填 表 说 明
一、本表由申请人如实准确填写各项内容。
二、主要参加者必须是真正参加课题实质性研究的人员,不包括课题领导及其他人员。栏目不够时可加另页。
三、预期完成时间指取得最终研究成果的时限,课题研究时限一般为1-3年,最多不超过4年。
四、课题题目应简明扼要,一般不超过32个中文字符。
五、吉林省教育学会秘书处学术室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长春市湖波路65号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119室 邮编:130022
联系电话:0431- 85381920
电子信箱:jlsjyxhmsc@163.com
网 址:http://jyxh.jledu.gov.cn/
…………………………………………………………………………………………………………………………
申报者的承诺:
本人保证如实准确填写各项内容。遵守《吉林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按时完成研究任务,并同意吉林省教育学会将本课题研究成果应用于学术推广和相关活动。
申报者签章:
一、基本情况
负责人 |
课题名称 |
学校、家庭、社会结合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
||||
姓 名 |
姜海军 |
参加工作时间 |
1996年 |
专业/学科 |
数学教育 |
|
工作单位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最后学历 |
学士 |
|||
联系电话 |
13234431999 |
职务职称 |
年级主任/高级 |
|||
通讯地址 |
长春市红旗街1946号 长春外国语学校 |
邮编 |
130012 |
|||
主
要
参
加
者 |
姓 名 |
工 作 单 位 |
职务职称 |
研究分工 |
||
姜长清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高级教师 |
课题参与 |
|||
尹璐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高级教师 |
课题参与 |
|||
孙英杰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高级教师 |
课题参与 |
|||
祁丽娜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高级教师 |
课题参与 |
|||
付荣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一级教师 |
课题参与 |
|||
郝艳红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一级教师 |
课题参与 |
|||
李丽婷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一级教师 |
课题参与 |
|||
叶威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一级教师 |
课题参与 |
|||
王丽秋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一级教师 |
课题参与 |
|||
蒋勇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
课题参与 |
|||
|
|
|
|
|||
|
|
|
|
|||
|
|
|
|
|||
预计完成时间 |
2021年11月 |
二、课题设计论证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价值 |
1.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孩子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事实上我们更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一般学校还没有比较职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多由家长及班主任承担学生的心理疏导,因缺乏理论指导,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此课题的研究迫在眉睫。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学校、生活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学校、专家等都特别重视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并且重视教育研究成果在教育、生活中的指导作用,因此,相关方面的研究文章也是比较多。综观众多的研究文章,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论述学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学校教育还可以分为小学、中学(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以及高校教育。我们这里的研究主要针对的中学结合家庭、社会进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类是家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第三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结合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三类文章中第一类的文章较多,多数有学校教师以及教育专家书写,第三类文章较少,一般是教育专家书写,因此,这一部分的研究以及研究内容对于学校和生活的指导意义非常重要。 (1)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现在诸多人看来学校作业非常重要,因此,在相关研究过程中学校教师所占比例也是最多,其次就是相关方面的教育专家从某个方面进行论述学校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刘祖辉的《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的应用》(《就业与保障》,2018年第21期);王晗、廖明希的《学校德育中的学生积极生活态度培养——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教学与管理》,2018年第21期);高玉凤、郭阜、雷琴、徐晓怡、李文智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专题资料汇编);徐漪波的《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途径探究》(《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16期);李凤玲的《让心理健康教育助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辽宁教育》,2017年第4期);詹伟鸿的《德育与学校心理建康教育的关系》(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专题资料汇编);马怡宁的《浅谈学校德育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科技资讯》,2014年第36期);何未薇的《论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科技信息》,2010年第9期);王红菊、岳远彬、栗晓冬的《体谅与关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来自体谅关心德育理论的启示》(《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17期);张艳婷的《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热依拉·依布拉音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丁敏良的《学校德育呼唤心理健康教育》(《中国农村教育》,2009年z1期);费银海、胡建利的《舒展青春少年的心,绽放婀娜多姿的花——加强学校青春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财富》,2009年第8期);成强的《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补》(《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09年第24期);钟青霖的《浅论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27期);曹艳红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区别》(《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第16期);单作民的《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性分析》(《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30期);王楠的《走出德育樊篱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张丽芳、仝宇光、石国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之我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6期);钟志奇、陈远刚的《中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异同比较研究》(《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等。这一类的文字共同点在于单纯从学校方面出发,论述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给予一线教师比较多的理论指导。但是缺点在于基本没有论述家庭和社会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因此,这样更多的负担落在学校和教师身上。 (2)家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反映出家庭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因此,家庭也承担着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家之责。论述家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也有。如张的凡《家庭德育对高中生思想品德的影响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4月);贾文玲的《单亲家庭对G镇小学生德育影响的调查报告》(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5月);杨玉仁、 董婷婷的《家庭德育相关概念界定》(《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胡吉人的《德育建设中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成才之路》,2019年第5期);霍建英的《家校共育构建“德育合伙人”模式》(《辽宁教育》,2019年第4期);汤婧的《家庭德育在青少年道德修养中的价值及其实现》(《科技风》,2019年第4期);罗春秋的《家庭德育教育机制与家庭道德伦理建设研究——评《家庭德育论》》(《教育发展研究》,2018年第22期);耿亮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探讨》(《中国校外教育》,2018年第31期);周林的《浅析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才智》,2018年第27期);崔景贵的《做家校协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江苏教育》,2018年第64期);孟婷婷的《家庭教育也要关注孩童的心理健康》(《教书育人》,2018年第4期);殷飞的《将家庭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江苏教育》,2017年第16期); (3)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结合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不可能全部完成,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参与才是完整的教育。而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忽视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因此,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也是相对滞后,这一方面的研究文章也较少。如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课题组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发展模式》(《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凌绍崇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社会、家庭德育配合的研究报告》(《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S2期);邱其荣、岑延远《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社会、家庭德育配合的实验报告》(《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S2期); 综合上述国内外研究可以看出,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倾向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研究相对滞后,这不单单是研究多少问题,从侧面也反映出社会对于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和片面性。因此,笔者感觉很有必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结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从理论上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现实的指导作用,而且还可以让社会更加重视家庭和社会参与到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来,这样就更好地对学生展开全方面的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2.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健康教育以道德教育为基础,同时又是德育的延伸,只有加强这二者的结合才能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而如何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这就需要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三者不可或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发挥其积极性,相互促进,为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供有效探索途径,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最终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网络化教育格局。
|
2.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创新点 |
1.研究目标 构建以家庭为主体,以学校为支柱,以社会为依托的“网格式”德育模式,结合大量高中学生心理情况样本数据分析,探索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合力,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互动。 2.研究内容 本课题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内容较为繁杂,为便于研究工作的展开,现将本课题分为三个子课题进行研究。 第一子课题收集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中部样本数据,归纳高中学生目前存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第二子课题结合吉林省、长春市大环境、大数据进行分析,高中学生为何会 第三子课题:探索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整合机制,创新德育工作新理念、新模式,通力合作共同助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 以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为载体,通过德育资源调查和学生道德现状、需求调查,创建“书香校园”书屋和“书香之家”,促进“学校――社会”资源开放、互动和共享,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德育教育合力,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和机制,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家庭为支柱、以社会为依托的“网格式”德育模式。 3.创新点 结合多位一线教师多年教育教学实践,通过对实际德育工作内容的梳理、分析,发现德育工作中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性,研究命题中蕴含的新发展理念和新式德育模式,首先分析我们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家庭、社会在德育工作里遇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困惑,其次我们要分析为何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和困惑,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哪个环节中出了问题。最后,通过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问题的研究分析,探索出如何做好学校、家庭、社会结合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
1.研究思路 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只重视政治思想的高层次的引导,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存在德育政治泛化,德育脱离现实,德育方式单一,德育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本课题将通过分析大量学生心理情况样本的方式,为各学校系统化开展德育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初步确定以下研究途径: (1)加强家长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2)加强教师间的交流,相互启发,以积累更好的经验。 (3)多开设德育及心理疏导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谈话法、数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 3.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 1.组织学习德育及心理健康等领域的相关理论,设计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以本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 2.课题小组研究并制定实验方案,并分类收集案例,开展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组织课题组教师交流、展示、汇报。 1.重点归类分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我们是一所全日制小学、初中、高中完备的外语类特色学校,文科优异,女同学较多,根据这一特点,拟通过信箱投递、调查问卷和个案收集等方式,课题组老师将跟踪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及时进行干预、疏导,并形成常规德育指导方案。 2.根据既定德育方案,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从学生的普遍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系列研究活动。例如: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咨询室内个别辅导等方式。 第三阶段: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德育实践指导。
|
三、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组成结构、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
||
(一)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组成结构 1、本课题主要参加者11人,多数人有参与国家以及省级课题研究的经历。均为高中一线教师;具有硕士学位者7人;年龄在35岁以下4人,35岁以上7人,可谓年富力强。课题组成人员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又有学生管理的实践经验;在省市期刊曾发表论文多篇,研究经验丰富,为课题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课题主持人姜海军1996年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数学专业,为高一年级年级主任,多年关注并研究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的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较清楚的认识和实际经验。近十年参与的课题有: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实验研究”子课题《学科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德育与心理健康功能整合与策略创新研究和2011-2015年参与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整合与策略创新研究”课题,并顺利结题。 (2)课题主要参与者祁丽娜,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1、2012年在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整合与策略创新研究”优秀科研成果评审中被评为一等奖。2、2014年申报“与学生共同成长----浅谈班主任的教育艺术”荣获全国和谐德育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3、2014年参加“学案导学课堂模式整体建构研究”子课题在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结题。4、2015年承担的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整合与策略创新研究”子课题:中小学生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结题。 (3)课题主要参与者孙英杰,毕业于长春大学,研究生。1、校本科研引领和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研究 2015---201702 结题。2、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研究报告 (4)课题主要参与者付荣,200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今年参加的课题有:2016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实验教师,有多篇研究成果获奖,结题;2017年参与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3、2013年论文《浅谈中学生德育的现状和对策》获全国和谐德育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5)课题主要参与者郝艳红,200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专业、2013年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2015-2017年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互联网+”时代高中地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探究》课题,并顺利结题,其中撰写的论文《浅谈“互联网+”时代的区域地理教学》获得一等奖。2011-2015年参与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整合与策略创新研究”课题,并顺利结题,其中论文《城郊地区家庭教育研究》荣获全国和谐德育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6)李丽婷,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1.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实验教师,并有多篇成果获奖。2.2017年《语文教学中的民族文化渗透》在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第一届优秀成果评审中,获教研论文二等奖。3.2017年参与课题《导学情景模式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4.2016年《作文教学中的命题激活》在2016年东北三省四城市高中教研协作体高考备考研讨会上,获论文类一等奖5.2013年《论培养中小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获全国和谐德育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我们课题组部分人员曾参与过全国和谐德育课题,积累了一定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其中有关于高中生心理研究的内容,我们认识到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能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的教育才会效果明显。同时,参与者均为高一年级班主任,在工作中遇到过部分孩子因为心理问题,而不能正常学习,快乐成长的事例,我们深感此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希望能在课题研究中逐步探索出学校、家庭、社会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有效措施。 (二)实践可行性分析 1、我校是省级示范高中,学校图书馆资源丰富,有良好的文献研究条件。学校也具有良好的网络计算机系统设施设备,课题组教师能随时查阅资料,对运用网络平台进行问卷调查、信息互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本课题组负责人姜海军为高一年级年级主任,多年关注并研究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的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较清楚的认识和实际经验。姜海军作为年级主任,也有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能有效组织参与者开展课题研究。 3、课题参与者同在一个年级承担班主任工作,也是学校德育系统骨干。对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较全面的认识,日常工作中也积累了较丰富的德育经验。本年级每周有固定的班主任会议,方便及时讨论课题进行中的问题,为研究提供了时间保障。 4、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德育课题研究,在师资设备、研究经费等方面大力支持。同时每周安排一节关注德育与心理健康的班会,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实践保障。
9、林慧莲学校德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化倾向之弊端及对策教育导刊2006年02期 10、程晨青少年德育心理疏导功能的具体呈现与实现途径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年30期 |
四、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序号 |
完成时间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A研究报告、B论文著作、C其他(课例、案例、课件等) |
01 |
2020年08月 |
高中心理辅导中的差异性与同一性 |
研究报告 |
02 |
2020年12月 |
高中生家庭环境与学校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研究论文 |
03 |
2021年1月 |
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策研究 |
研究论文 |
04 |
2021年2月 |
高中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综合分析 |
研究论文 |
05 |
2021年4月 |
高中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析 |
研究论文 |
06 |
2021年5月 |
家庭、学校和社会配合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影响分析 |
研究论文 |
|
|
|
|
|
|
|
|
|
|
|
|
注:
1.吉林省教育学会规划一般课题应在省级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系列论文(论文应以课题负责人为第一作者);
2.吉林省教育学会规划重点课题应在省级以上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系列论文(论文应以课题负责人为第一作者);或出版专著1部;
3.预期研究成果中必须包含研究报告。
五、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部门)意见
本单位完全了解《吉林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保证课题负责人之申请书所填写的内容完全属实,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适合承担该先课题研究工作,本单位同意承担课题的管理职责和信誉保证。 |
公章
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七、课题负责人所在学会意见 |
公章
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八、本会学术委员会审核意见 |
公章
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