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数据表
课题名称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研究 |
|||||||||||
课题类型 |
C |
A.综合研究 B.高等教育研究. C.基础教育研究 D.职业教育研究 E.民办教育研究 F.其他研究 |
||||||||||
负责人 |
李智 |
性别 |
女 |
年龄 |
45 |
研究专长 |
基础教育 |
|||||
行政职务 |
|
专业职务 |
中学高级教师 |
最后学历 |
大学本科 |
|||||||
工作单位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电子信箱 |
719694561@qq.com |
|||||||||
通讯地址 |
长春市红旗街1946号长春外国语学校 |
邮政编码 |
130012 |
|||||||||
最终成 果形式 |
B |
A、系列化论文;B、研究报告;C、著作类D、其它 |
联系电话: 手 机: |
13504332305 |
||||||||
主
要
参
加
者 |
姓 名 |
性别 |
出生 年月 |
专业技术职务 |
研究专长 |
学历 |
工 作 单 位 |
|||||
杨建辉 |
女 |
1975.09 |
中学一级 |
综合德育 |
本科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
王新春 |
女 |
1979.09 |
中学一级 |
综合德育 |
本科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
苗琳 |
女 |
1979.09 |
中学一级 |
综合德育 |
本科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
牛丽 |
女 |
1982.02 |
中学一级 |
综合德育 |
研究生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
刘婷 |
男 |
1977.07 |
中学一级 |
综合德育 |
本科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
李萍 |
女 |
1978.08 |
中学一级 |
学生活动设计 |
本科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
方芳 |
女 |
1978.11 |
中学一级 |
学生活动设计 |
本科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
王佳 |
女 |
1985.06 |
中学一级 |
学生活动设计 |
研究生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
张忱 |
女 |
1980.02 |
中学一级 |
学科融合 |
本科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
李岳华 |
男 |
1979.07 |
中学一级 |
学科融合 |
本科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
管清盛 |
男 |
1980.05 |
中学一级 |
学科融合 |
本科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
刘明娜 |
女 |
1984.02 |
中学二级 |
学科融合 |
研究生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
杨威 |
男 |
1982.07 |
中学二级 |
学科融合 |
研究生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
计划完成时间 |
2021年3月30日 |
|||||||||||
四、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主要阶段性成果
序号 |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
成果形式 |
负责人 |
1 |
2018.3—2018.5 |
班主任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现状研究综述 |
研究报告 |
李智 |
2 |
2018.5—2018.6 |
班主任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角色转变研究 |
研究报告 |
李智 |
3 |
2018.5—2018.6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系列活动设计方案 |
研究报告 |
王新春 |
4 |
2018.6—2020.6 |
横向整合,融会贯通学科素养 |
研究报告 |
刘婷 |
5 |
2018.6—2020.6 |
纵向衔接,构建垂直教育体系 |
研究报告 |
杨建辉 |
6 |
2018.6—2020.6 |
传承经典,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
研究报告 |
牛丽 |
7 |
2020.12—2021.3 |
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研究 |
结题报告 |
李智 |
2.最终研究成果
序号 |
完成时间 |
最 终 成 果 名 称 |
成果形式 |
负 责 人 |
1 |
2019.12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系列活动 方案设计 |
论文 |
王新春 |
2 |
2019.12 |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 实效性研究 |
论文 |
李智 |
3 |
2020.10 |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优秀班会设计汇编 |
汇编手册 |
方芳 |
4 |
2021.3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研究 |
结题报告 |
李 智 |
三、课题设计论证
一、本课题选题意义和价值及研究现状述评 (一)选题意义和价值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 当前世界各国均看重对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能力的培养,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开始着手或己经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并以此作为新型的人才培养标准,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2014年4月,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要求加快研制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此推进课程改革的稳步深化,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特点 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将“文化基础”与“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并列为三大方面,包含了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并具体化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18个基本要点。 与传统的三维目标相比较而言,“核心素养”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它强调跨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征。第二,“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依赖于学生在环境中自主反思。第三,包括我国在内,各国归纳总结的“核心素养”均突出了学生与社会异质团体合作交往的参与能力,这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可能再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归于实践,让学生在与教师的平等交流中、与同伴的协商合作中、与父母的互信沟通中、与社会的有趣互动中形成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 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研究意义 建构“核心素养”体系作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工作的关键因素,己处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让班主任工作发生了变化。在传统教学与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角色是学生的管理者,处在支配地位,而对于其他任课教师来说,班主任负责接收任课教师对学生情况的反馈,在教学上仅仅是任课教师的协助者。然而,这些传统的班主任角色显然己经难以应对当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挑战。班主任是培养学生具有核心素养的主体,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直接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班主任工作对学生核心素养的习得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班主任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渗透在德育工作中,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多集中于课程教学方面,在这一领域,各学科都已经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我们即将开始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和数据。 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从而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也就是说,素养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但是更重要是将其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培养出真正合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的新时代人才,使得“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文字转化为实践。 作为德育工作一线的班主任工作,就是连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新时代人才教育的最重要的枢纽。而在这一领域,针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班主任德育实践研究暂时成果较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亟待落实,研究领域的空白,使得我们提出了“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必须能够指导教师日常教学、促进教育评价、指引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在核心素养的遴选时要遵守素养可教可学、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积极意义、面向未来且注重本国文化这三个原则。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育人模式上来说,就是要打破学科界限,形成多学科的聚力,实现从学科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根本转型;从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层面来说,就是要实现管理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型,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培养和体现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即对学生主体性的培育;从家校关系上来说,就是要将家长、教师统一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来,实现有效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自主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 (二)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本课题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涉及学生全面发展及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如学会学习、语言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数学素养、表达能力等,这些素养关乎学生的自我发展、社会价值及个人竞争力,关乎适应现在及未来社会发展的素质。 班主任对学生具有多种特征的“核心素养”进行培育凸显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班主任作为学生群体发展的核心责任人就必须发挥统筹教师团队的核心作用,成为教师团队的核心。同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班主任与家长密切配合,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为学生创设反思的环境条件,培养学生“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等素养,这就必然使得班主任扮演亲子沟通的智慧参谋,为亲子沟通提供指导。 本课题旨在研究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中班主任工作的具体路径,在任课教师合作方面,班主任成为班级教师团队的核心,与家长方面,班主任成为亲子沟通的智慧参谋,在学生方面,班主任成为学生自治管理的组织参与者。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方法 针对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计划采用“班级试点实践法”、“问卷调查法”、“分级测评法”等方法,从班级建设、班级活动和班级教学三个维度,深入解读和实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二)研究思路 1.横向整合,融会贯通学科素养 通过对国外核心素养体系的分析与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语言素养、数学素养、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各国普遍重视的素养内容,绝非是通过语文或数学等单一学科课程来获得,它们融合了各学科赋予人素质发展的综合要求,体现了不同学科教育的共同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统合性。但融合取向并不代表与学科特色相冲突,它与学科素养是相辅相成的:核心素养会强化学科素养的养成,学科教学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实践途径;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任课教师,构建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以学科核心素养达成为基础,同时兼顾学科特点,发挥学科特长,才能体现学科特色价值。 2.纵向衔接,构建垂直教育体系 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主要有两个背景:家庭和学校。交叠影响域理论认为“家庭和学校这两个背景实际上对孩子发生了交互叠加的影响”。不容争辩的事实是,学生在他们的教育、发展和学业成功方面是主角。学校和家庭的伙伴关系并不能简单地保证学生必然成功。 学生综合素养要想真正作用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就必然要从学校渗透到家庭。现代化社交软件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家长课堂,家校联合活动,都是极为有效的方法。 3.传承经典,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建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已经成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和基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必然要求。应该作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构建中的定位,通过科学的方法系统梳理和分析中华文化中能够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优秀基因。中华传统文化中主张“仁民爱物”,倡导爱人如己、心怀天下和奉献社会;主张“孝亲爱国”,注重激发个体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重视人格修养,倡导“重义轻利”“诚信自律”精神;重视礼仪教育,倡导礼敬谦和、遵守规范、举止文明,这些思想精粹应成为建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重要资源。 四、本课题创新及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转变班主任原有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思路及方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班主任老师从育人模式上,要打破学科界限,形成多学科的聚力,实现从学科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根本转型;从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层面来说,要实现管理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型,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培养和体现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即对学生主体性的培育;从家校关系上来说,就是要将家长、教师统一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来,实现有效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自主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
主要参考文献
课题研究主持人李智同志,44岁,中学高级教师,长春市骨干教师、长春市课改型优秀教师,吉林省教学新秀,吉林省数学学科骨干教师,现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工作。多年来,李智同志一直在教学一线,班主任工作21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德育工作经验。该同志于2007年取得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学位,其多次参加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基础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多次对年轻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培训,很强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参与课题研究的其他成员均为教学一线教师,都有着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其中研究生学历四人(另有一人在读),教育硕士五人,有着较强的研究能力。 长春外国语学校是一所特色学校,学校多年坚持“以人为本、平等教育、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进行课程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形成了文理兼长、外语突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办学特色,为课题研究提供较好的平台。 |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