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开题报告书
课题批准号 GH181140
课 题 名 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 李立
所 在 单 位 长春外国语学校
填 表 日 期 2018年 10 月 8 日
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 10月 8日
一、数据表(修订数据后 由课题主持人填写)
课题名称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 |
|||||||||||
主持人姓名 |
李立 |
性别 |
女 |
民族 |
汉 |
出生日期 |
1984.05.07 |
|||||
行政职务 |
无 |
专业职务 |
教师 |
研究专长 |
道德与法治 |
|||||||
最后学历 |
研究生 |
最后学位 |
硕士 |
担任导师 |
无 |
|||||||
工作单位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电子信箱 |
milyme@163.com |
|||||||||
通讯地址 |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长春外国语学校 |
邮政编码 |
130000 |
|||||||||
联系电话 |
15843134479 |
|||||||||||
课
题
组
主
要
成
员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职称、职务 |
研究专长 |
工作单位及部门 |
||||||
刘晓杰 |
女 |
48 |
长春市教研员 |
道德与法治 |
长春市教育局教研室 |
|||||||
杨梅 |
女 |
50 |
经开区教研员 |
道德与法治 |
经开区教师进修学校 |
|||||||
孙强 |
女 |
48 |
农安市教研员 |
道德与法治 |
农安县进修学校 |
|||||||
洪昕 |
女 |
40 |
教师 |
道德与法治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
郑岩 |
女 |
32 |
教师 |
道德与法治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
赵恬一 |
女 |
26 |
教师 |
道德与法治 |
长春外国语学校 |
|||||||
常丽 |
女 |
35 |
教师 |
道德与法治 |
长春市第八十七中学 |
|||||||
王慧 |
女 |
33 |
教师 |
道德与法治 |
师大附中(明珠) |
|||||||
付玉娟 |
女 |
36 |
教师 |
道德与法治 |
师大附中(明珠) |
|||||||
刘丽娟 |
女 |
39 |
教师 |
道德与法治 |
长春五十二中(赫行) |
|||||||
孔祥巍 |
女 |
35 |
教师 |
道德与法治 |
吉林市第二十三中学 |
|||||||
任清涛 |
男 |
34 |
校长助理 |
道德与法治 |
松原市滨江中学 |
|||||||
贾巍巍 |
女 |
36 |
讲师 |
道德与法治 |
松原市教育学院 |
|||||||
韩志超 |
女 |
36 |
讲师 |
党史研究 |
吉林建筑大学 |
|||||||
孟白露 |
女 |
35 |
讲师 |
党史研究 |
东北师范大学 |
|||||||
预期最终成果 |
系列化论文+研究报告 |
预计完成时间 |
2020.06 |
|||||||||
二、预期研究成果
主要阶段性成果 |
|||||||
序号 |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
阶段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承担人 |
|||
1 |
2018.05—2019.06 |
教学现状资料汇编及价值探讨 |
论文 |
李立,洪昕,郑岩 |
|||
2 |
2019.07—2020.03 |
教学实施的引领途径和方法论探索 |
论文 |
李立,常丽,王慧 |
|||
3 |
2020.04—2020.06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的引领研究 |
研究报告 |
李立,赵恬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最终研究成果 |
|||||||
序号 |
完成时间 |
最终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负责人 |
|||
1 |
2019.06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及价值探讨 |
论文 |
李立 |
|||
2 |
2020.03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的引领途径和方法论探索 |
论文 |
李立 |
|||
3 |
2020.06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的引领研究 |
研究报告 |
李立 |
|||
|
|
|
|
|
|||
三、课题开题报告(由课题主持人填写)
填写内容:问题提出、现状分析、课题界定、研究意义价值,研究基础、研究目标(或理论假设)、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步骤、成员分工、经费管理、主要成果以及课题研究目前行动情况等,并附主要参考文献(表格不够可以自加页码)。 |
问题提出 中国的思想品德教育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就,未来的道德和法治观念培养需要新的理论导入与方法论引领,国家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从2016年秋季起在全国发行,处于新教材新教学研发阶段。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大上首次被提出,随即成为了具有高度引领价值的科学的新时代新思想。通过深入挖掘新教材内容融合的新时代要素,来展开科学思想在理念和内容上深入指导特色学科教学的研究,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此外,我们研究《道德与法治》教学问题,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和核心支撑,目前缺乏深入探索和挖掘基础教育教学的潜力。本研究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之上构建的引领机制,当属弥补以上不足的新尝试。 现状分析 关于道德与法律角度的价值观念培养并非中国特产,各个国家都不曾松懈,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面临道德观念多元化冲击时,及时开展了“新品格教育运动”。新品格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通过核心价值观的传递来塑造美国社会的共识之基,从而有效促进整个社会的团结和融合,最终帮助青年人成为有“责任感”、“懂得关怀”、“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好公民(刘晨、康秀云,2017)。法国于1886年《费里法》颁布后,全国普遍开设公民道德教育课,并列为各科目之首。当前初中年级关于人的权利与义务、民主社会的价值观、公民身份等教育是法国教育系统的重要使命之一(舒璐璐、王浬,2017)。日本于2015年正式宣布将在日本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实行“道德学科化”,即把核心思想教育上升到和国语、数学等学科同等重要的高度。此政策将于2019年4月开始在全国全面实施(李晓红,2016)……无论各国奉行的是何种核心价值,都建立在突出本国文化特色和核心价值的基础之上,并通过学校这个主渠道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孙宏艳,2014)。 目前,我国学界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针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至于对基础教育《道德与法治》的指导研究尚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含“教学”为关键词的文献仅有24篇,但这些足以指引我们体悟科学思想对教学的引领和格局。 |
通过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教育的学习,塑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群众立场;通过对“四个正确认识”指导思想的学习,树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信念(韩淑杰,2017)。通过对“十九大精神”的学习,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德法交融的法治信仰;勇于变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胡云琬,2017)。在将“习近平新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时,理论根据与《原理》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历史逻辑与《纲要》课中现代史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等论述与《基础》课中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及法治教育等教学内容相结合(牛田盛,2018)。强化内容和教法创新,完善更贴近“00后”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刘川生,2018)。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机结合起来(王岩,2018)。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教学关系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这些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本研究拟以此为逻辑起点和理论背景,拟期让新时代新思想指导新教材新教学的愿景更加切实落地生根,实现基础教育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课题界定: 本课题依据中国当前的新国情,在《道德与法治》初中阶段教学中纳入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指导思想,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并在实践过程中构建一套行之有效、与时代接轨的教学引领和传承机制,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守成和创新。 研究意义价值: 中国的思想品德教育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就,未来的道德和法治观念培养需要新的理论导入与方法论引领,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确价值观取向,引领教学理论指导和教材内容学习,打造新时代的教育者和学习者。此举也有助于我们提升思想自觉、增强理论自信、实现教学自强,以掌握新思想发展和传播的主动权,本选题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构建了一套可操作性强、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引领机制,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新时代新思想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研究基础: 在人力资源方面,主要参加人员都是具有多年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经验的教师, 具备了必要的与课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课题组成员均是硕士学位,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和科研能力;成员们职称和年龄搭配合理,青年教师居多,具备充足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在资料设备方面,课题组负责人所在单位有图书二十余万册,现刊近千种,报纸十余种,教研教改类资源网站平台十余个,主要参加成员人均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同时,鉴于东北师范大学校友的身份能够实现师大图书馆查阅资料渠道共享。课题组成员均具有教育学和思想品德学科研究基础,能比较广泛地搜集一手资料,保证项目的学术水平;在研究时间方面,课题组成人员多为青年人,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完全具备合理安排和调控研究时间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负责人所在单位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对科研工作者开展课题调研、课题报告撰写等研究工作给予最大的制度支持和技术指导,可以做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关于所在单位条件,除上述资源设备外,课题组成员依托拥有充足生源和教学支撑的三所重点中学作为教学研究基地,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相关调研材料、研究经费都可以得到有效保障。 研究目标: 1、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落实新时代新思想引领教学的现状评估。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客观、深入地评估教师在理论学习与教学引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进行新思想和新教材“双新”联动推进的视角研究。拟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引领要素,将该要素链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及法治中国等教学内容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深入结合。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引领机制的构建。拟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常态化、可持续的新思想引领机制,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断焕发生机,成为意义深远、操作性强的教学引领,将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向前推进。 研究内容: 1、评估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悟视域现状。根据教师在教学中对新思想引领渗透的多维指标分析和问卷调研的采录结果,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传统教学惯性发展方向及传统知识内容的冲击,评估新时代新思想在道德与法治领域教学中遭遇的困惑和现状。 2、剖析道德与法治学科特性引发的对新时代新思想的现实诉求。国家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全面展开,从构建“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维度深入,本研究拟在深入剖析新时代新思想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引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3、探究新时代新思想引领下《道德与法治》教学传承机制构建的方法论。梳理多年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时代要素的渗透和更新,可以归结为三种较具有代表性的方法论理念,即注重思维的抽象继承法,注重内容的综合继承法,以及兼顾思维和内容的批判继承法,仔细推敲并客观评述上述观点,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传承与发展打好方法论基础。 4、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引领机制。拟从三个梯度确立如下引领机制: (1)自我引领机制。重在以习近平系列讲话和教育思想为指引和参照,推促教师教学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自我更新,以适应新时代新教学的要求。
(2)激励引领机制。重在激发教师教学过程中对新思想的自觉传承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力争让“教”和“学”的主体都达到“外控 (3)动态引领机制。详细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各要素,并调配各要素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多角度联动、有机更新、强效推进,最大限度地保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新思想的常态化互动。 引领机制的模型构建如下图: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国内外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及教学相关的各种文件材料、新闻报道、调查报告、统计资料和学术论著等,对中国的道德与法治宣传进程与教学情况作一个初步的了解;并通过文献比对整理,对中国特色学科特色教育过程中对新时代新思想的渗透和传承现状作一个理论上的归因梳理。 2、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展开,问卷的设计重在对不同学校不同教龄的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需求特征、对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习得,以及对教学引领目标的意见与建议等进行调查。 3、深入访谈法。主要以理论上的归因分析与问卷调研得出的归因分析为访谈主题,向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以及相关专家学者请教咨询,为引领机制的构建寻求理论支持。 实施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18年5月—2018年10月):包括中外文资料的搜集、整理;组织成员研讨并设计调查问卷。 2、调研阶段(2018年11月—2019年6月):课题组成员分工配合,开展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获得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发表阶段性成果。 3、结题阶段(2019年7月—2020年3月):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形成相关学术论文;撰写研究报告。 4、申请结项(2020年4月—2020年6月):课题最终研究成果提交,申请结项。 成员分工及经费管理: 成员分工: 李立:课题总体规划、课题研究方案制定;选题、课题论证,填写课题开题报告、阶段报告等;课题阶段检查测评;撰写结题报告。 课题组其他成员:资料汇编、整理;课堂实践测评及反思汇总;参与论文撰写等。 经费管理:自筹经费。 主要成果: 阶段性研究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及价值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的引领途径和方法论探索。 最终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的引领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韦春北.多重视角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N].光明日报,2018-02 -05. [2]徐光春.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N].光明日报,2017-11-04. [3]刘晨,康秀云.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复归背景、目标转向与理论超越[J].外国教育研究2017,(12). [4]舒璐璐,王浬.法国学校公民教育及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德育研究,2017,(10). [5]李晓红.日本德育的新途径:"道德学科化"的背景、内涵与挑战[J].外国教育研究, 2016,(6). [6]孙宏艳.国外少年儿童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经验及启示[J].青年探索,2014,(2). [7] 胡云琬.《道德与法治》教学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几点建议[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 [8] 韩淑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J].文教资料,2017,(24). [9] 牛田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略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 [10] 刘川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与针对性[J].中国高教研究,2018,(2). [11] 王岩.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2018,(1). |
四、课题开题结论(由开题专家填写)
填写内容:开题课题论证意见及建议
专家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
五、开题论证专家数据表
参 加 开 题 论 证 专 家
|
姓 名 |
职称、职务 |
工 作 单 位 |
专家签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六、所在单位意见
填写内容:情况是否属实、是否同意上报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七、所在市(州)或高等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填写内容:情况是否属实、是否同意上报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