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坛露锋芒 风采动天下
郑海坤,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学历,自2007年毕业至今就职于长春外国语学校。郑海坤老师为人真诚、做事踏实,深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坚守“为师定当竭尽全力、不遗余力”的信念,“不忘初心”从教十三年以来教育教学工作不断精进,在长期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逐渐形成严谨、亲切、思辨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其教学课例获东北三省四市高中教研协作体高考研讨会一等奖并于知网发表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论文多篇,先后参加全国及教育科学“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育重点课题,2015年被认定为长春市历史学科骨干教师,2017年12月被聘任为长春市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名师云课工作室学术委员。
杏坛有新景 教研正当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中第七课内容,本课涉及选官制度变迁、中央中枢机构变迁、赋税制度变迁等,内容多,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从多角度较为深入的理解制度变迁的内涵,同时从宏观上把握隋唐时期为维护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出的制度变革和历史贡献,加深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家国情怀是本节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史料构建情景使学生认识到任何制度都是社会的产物以加强对制度的理解,加深唯物史观、时空观念意识,从而达到提升对史料的辨析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首先以小专题的形式梳理选官制度、中枢权力机构及其赋税制度演变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以构建本课知识结构。其次,探源各项制度历史背景及其历史影响。通过补充多元史料、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如针对科举制度问题,补充袁行霈《中华文明史》关于南朝皇权重新振兴、齐鲁出版书《中国历代官制》中关于南北朝经济发展、庶族地主上升、梁启超《官制与官规》对科举制度的评论等多元史料。通过引导学生解析材料,使学生较为全面而深刻认识到科举制源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中,是时代发展必然趋势,同时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对比于教材中较为单一的解读,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解释等意识在自然而然的教学中在学生头脑得到生发。针对三省六部制度,我将文献中关于贞观年间的“河东大疫”运用于教学中,使学生对三省六部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对概念有了比较理性的构建,同时通过预设教学环节,引出“三省六部制”,通过历史情景的还原,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将“制度是发展的、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迁”这一意识也被印入学生的意识中。最后在总结本课时,我引用了钱穆先生对隋唐的评价:隋唐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中枢……罗马帝国亡国了,以后就再也没有罗马了。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有宋、有明、有现代,还是如唐代般,一样是中国。通过本节课讲授、总结学生可以从宏观上把握隋唐时期为维护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出的制度变革和历史贡献,加深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家国情怀。
杏坛同切磋 疑义相与析
校领导及各位听评课老师校对郑老师课堂设计给予了高度赞誉和肯定。杨忠善副校长指出其教学自然、教学语言特别规范同时对高一历史教学予以肯定并提出几点希望。贺庆国主任、王志红主任评价郑老师的课堂是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同时针对新课改情况下,就如何更好落实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及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导老师们展开学科讨论,史艳金主任认为其教学娓娓道来、深入拓展、引发思考,有机生成。这节课,从大历史角度、依托于史料设置情景、构建知识,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掌握了隋唐制度变迁,落实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