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坛露锋芒 风采动天下
姚林然老师本科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后进入吉林大学继续学习,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任教于长春外国语学校。姚老师钻研教材,关注科学前沿,注重知识更新。这样的努力日积月累,使得她的每一节常规课逻辑严谨,思维缜密。任教十年来,姚老师在校内省内做过多次观摩研讨课,广受好评,多次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杏坛有新景 教研正当时

本次授课内容为新版统编教材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因为是新教材的初始使用年级,学期之初,我对新教材设计思路进行了学习研究,对知识框架进行了梳理。在准备本节课的实施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结合初中知识点做好知识衔接,又应用第一章中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结合高考核心考点进行教学设计。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问题的调动下运用旧知,突破最近发展区,获得新知;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培养核心素养。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根据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两个主要部分。首先是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利用教材中舍勒得到氯气的事实材料,得出实验室如何制得氯气。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可以得到涵盖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残缺方程式,然后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将方程式配平和补充完整,培养学生从文字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充分运用已知原理解决问题,这符合高考中的常见考察方式和对学生能力的考察要求。然后再结合离子反应和物质转化的角度,理解浓盐酸在反应中扮演的角色,充分理解制备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替换氧化剂,通过比较得出依据反应条件判断氧化剂强弱的方法。然后由原理出发顺势将教学引入第二部分:实验装置的选择和连接,结合初中所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引导学生依据氯气的制备原理和性质,对初中学过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和优化,得到氯气的发生装置、除杂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一步一提问,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几步一回头,总结装置选择的依据和方法,学习氯气制备装置的同时,也构建起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为以后学习更多的物质的制备方法奠定基础,其间也注重夯实仪器名称等基础知识。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希望通过这样一节课,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收获满满,思维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更在自我价值感上获得提升,体会自主思考带来的快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添砖加瓦。在下课铃声响起时,我想我的这些初衷基本实现了。
杏坛同切磋,疑义相与析
听评课的老师们对姚林然老师本堂课的设计和呈现给予了高度赞誉和肯定。他们认为姚林然老师能从学情出发,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自然流畅,亲切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得鱼亦得渔。相信在新一轮课改中,姚老师会不负众望,勇挑重担,一展风采!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