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心抗疫“生”情愫 聚力云端“物”新知——吉林省教育学院、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年线上教学研讨纪实(高中生物)
- 分类:教学动态
- 关键词: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4-2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2022年3月,突如其来的疫情暂停了我们的校园生活。抗疫没有旁观者,所有人都应该躬身入局,无数的逆行者与时间赛跑,科学家夜以继日的研发针对高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有效疗法,目前科学界对单克隆抗体疗法寄予厚望,单克隆抗体检测和治疗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作为生物教师,深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努力结合学科知识带领同学们学习抗击疫情中的科学知识,开展深入教研。本次教研活动还邀请了吉林省高中生物学科教研员李迅主任和武祎老师前来指导。长春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责任督学侯辉、李树峰和李春花老师也进行了督导听评课。
教学设计 多维思考
4月19日,刘泽言老师执教了一节精彩深刻的高中生物线上教学研讨课。
刘泽言老师通过播放自剪辑疫情短片的形式导入新课,创设时下热点情境,让学生对单抗的应用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共鸣,尤其是引用张文宏专访中对单克隆抗体的介绍,激起学生迫切想要了解单克隆抗体,用所学知识贡献社会的愿望。
新冠爆发之初,血浆疗法一度冲上热搜,其本质就是抗体疗法,但这种方法产量少、纯度低、特异性差。如何生产更多的成分单一的抗体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刘老师围绕新冠病毒设置进阶式问题串,步步引导,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理解单抗制备的技术前提,引出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通过类比植物原生质体融合、人鼠细胞融合和精卵结合,归纳出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原理及方法。通过回忆与类比归纳旧知,进一步学习延伸,强调动物细胞融合特有的灭活病毒诱导法原理及实例,体会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学生通过思考人鼠细胞杂交在自然条件下因存在生殖隔离而无法实现,进而总结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突破了有性杂交的局限,实现远缘杂交的优势。鉴于已经成功的融合案例,启发学生课后进行开放式探究:有哪些异想天开的设想?比如:人+鱼=美人鱼;人+马=半人马;人+植物=“植物人”。设置激情引趣的课外探究,激发学科热情,关注社会问题。让同学们课下搜索资料,查询进展,并评估将面临的社会和伦理问题,进而鼓励学生创新,认识到想象力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从动物细胞融合技术自然过渡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重点内容,首先介绍单克隆抗体的概念。通过设置问题串,解读教材制备流程,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和引导作用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为模型建构做铺垫。
接下来,学生在两分钟倒计时的时间内完成自主学习建构制备流程,以图片形式在聊天框中提交,并由学生独立讲解自己构建的模型,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短视频动画解读的方式,让学生与自主建构的流程进行对比与再加工,师生共建模型,多次多方式强化,形成对单抗制备过程的完整认知,突破教学重难点。并引导学生总结单克隆抗体的优势在于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为将本节所学内容对接高考,及时检测,刘老师通过高考真题为学生搭建学考桥梁,并即时生成教学反馈。
为巩固重点内容,刘老师引领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强化整合学生思维,内化所学知识并学以致用。
为感受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对社会的贡献,刘老师让学生比较抗原试剂盒与核酸检测原理,并给学生独立阐述抗原试剂盒显色原理的展示机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链接社会,理论用于实践,前后呼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同理心和贡献社会的责任感。
刘老师以资源包的形式设置开放性探究问题,针对学生发展水平设置分层作业,因材施教。最后,以共青团文章作为结语,学生齐读,首尾呼应,总结升华本节主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研讨课结束后,刘泽言老师针对教学设计和线上实际呈现效果进行说课。
说课结束后,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教研培训部李迅主任和武祎教研员及长春外国语学校生物教研室教师们对本节课进行深入的评课和探讨。
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教研培训部李迅主任肯定了刘泽言老师的授课亮点,赞扬了刘老师在本节课中使用的人像画中画、随机点名程序、互动批注、倒计时功能、视频动画、投票等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了线上教学的优势。肯定了刘老师的授课,借助抗疫的真实情境引入细胞融合技术和单克隆抗体的应用,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技术手段清晰表述出单抗的技术原理,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借助刘老师的授课,李主任分享了线上教学的技术与管理问题、概念教学的方法、科学思维的培养三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在概念生成过程中教师基于学生原有思维基础上进行问题引导,让学生在归纳、概括、推理、猜想、模型建构等思考过程中实现思维进阶。
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教研培训部武祎教研员高度认同了刘老师的授课,指出刘老师通过真实的社会性事件的情境导入引入主题,渗透社会责任。通过问题串构建重要概念,唤起学生多个已有的背景知识,来理解新的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通过自主探究解决核心问题,学生自主构建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流程概念图模型,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归纳总结整理思路,将知识与生活实际充分链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通过高考题进行及时的监测和评价,设置具有进阶性、系统性、持续性的问题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通过老师的反馈改进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生命观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结尾呼应课堂开始的情景,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落实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责任。
生物组高二备课组长黄钰老师称赞了刘老师线上教学和师生互动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娴熟的功底,并提出刘老师使用的导入素材与新冠结合,引起共情,让生物学具有现实意义,充分体现了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通过问题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现了概念的迁移转化,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环环相扣,逻辑缜密。通过比较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的应用原理,提高了知识的可应用性。
生物组高三备课组长刘颖老师称本节课为优秀的教师上了一节优秀的公开课,并总结了四个突出的亮点:师生关系民主化、课堂氛围活跃化、学生体验多样化、信息技术融合化。在教学设计理念上,从问题进阶到思维进阶,不断强调教材和笔记,实现学生互评和师生评价的有效结合;在教学思想上,从nature杂志、科学史的实验、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到体验抗原检测试剂盒,学生亲身体验才是最高级别的学习,真正让学生在学习和体验过程中实现成长;在情感引领上,从结合当前疫情现状动情地制作视频,声情并茂地解说,引起共情为开端,到最后利用单克隆抗体治疗相关疾病,以齐读小诗的形式进行情感教育做高潮为结尾,突出展现了课堂是最好的情感教育阵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
长春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责任督学侯辉、李树峰和李春花老师听课后赞不绝口,给出评课意见:教师的专业功底雄厚,教学语言精炼、准确、逻辑性强,是非常成功的一节课。引课环节结合当前疫情引发学生兴趣,新课讲授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等多种形式,把学生带到研究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中,建构新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猜想、探究,激发推动学生,实现对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单克隆抗体的理解和掌握。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突破了线上教学师生互动的难题。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设计层层递进,思考性强,逻辑性强,一直带动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中。学习效果非常好,是线上教学的典范。本节课从演课、新课讲授、师生互动、课后分层作业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科学的探究、社会责任的培养等课改要求。给长春外国语学校教师点赞!
最后,生物教研室姜雪主任对两位教研员专业细致的点评表达真诚的感谢,并对全组教师提出殷切的期待,希望组内教师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生物教研室作为新生力量蓬勃、中坚力量坚实的团队,未来,我们定会在教研路上砥志研思,孳孳不息。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