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更好地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成因,给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快乐成长保驾护航,2022年10月25日上午,学校邀请长春师范大学心理实验中心主任、心理学博士孙杨老师在学校第二大教室进行了一场题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应对策略》的专题讲座,娄爽副校长、学生处教师及全体班主任参与了本次活动。
讲座伊始,孙老师与在座的初高中班主任们亲切互动,询问班主任们在一线德育工作中,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们最突出的的感觉是什么?班主任们热切回应:孩子们看起来“成人化”,但内心的成长远远没有跟上身体的成长。
孙老师说: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备过渡性、独立性、闭锁性、动荡性、社会性的一般心理特点。而正是因为青少年的心理具备以上特点,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半成熟半幼稚的行为方式。又因为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不断成长,孩子们普遍较为敏感,在常常处于情绪高点的状态下,比较容易与周遭的环境和人发生冲突。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们要试着从共情的角度,尝试从更多途径和角度去帮助孩子一起面对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环境影响着,塑造着,改变着。自我意识成长,生理发育,情绪发展和思维发展等成因使得青少年们呈现出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之间的矛盾,大部分的心理问题源自于此。一般情况下,女性比男性更早进入青春期,早熟的男性和晚熟的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会更容易具备成长优势。埃里克森的观点认为: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我”是一个复合词,自我意识经历了几次重大的飞跃之后,才可能实现自我的由内而外的“独立”状态。青少年在思维发展上呈现出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思维品质的矛盾性、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性、青少年思维的不成熟性以及情绪的两极性等特点。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孩子们会表现出情绪的不稳定和喜怒无常。有些同学表现出自私自大自卑的性格特点。成长得好与不好,决定了青少年的意志品质是否会被很好地塑造。孙杨老师特别出具了人大心理所主任俞国良老师的调查报告,这是从2010年智能手机出现以后,关于小学,初中,高中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检出率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中显示,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名列前茅”。那么班主任们怎么做呢?孙老师说,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解决问题的阶段,班主任作为德育活动的排头兵,要在举办班级活动中观察学生、鼓励学生,要在主题班会上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作为班主任,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感受、体验、交融、学习,同时注意细节,寻找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找到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事实上,更多的心理问题,我们班主任尽量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效果会更好。此外 ,班主任们还要尊重理解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采用集体教育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力求与家长、学校、社会“通力合作”。
孙老师还提到了教师心理疏导的原则:要强调平等性和民主性原则、共情原则、保密性原则。要善于倾听和理解,并且还要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共鸣”。孙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让与会的班主任老师们受益匪浅。原来,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在德育实践中是如此的重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高级的教育是贴近心灵的教育。相信老师们会在日常的教学和德育工作中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自身多方面的专业素养,更多地贴近和理解学生,做青少年成长路上的贴心人。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TOP